查看原文
其他

200余位教授,北大这门课不一般!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2-06-09

历时11年,课程累计220讲

全校近4500名研究生选修

200余位学界大咖、知名学者

“两院”院士、杰出科学家汇聚于此

这是北京大学“才斋讲堂”的课堂

聚焦学科交叉与前沿热点

这个课堂不一般

滑动查看部分课程主题

中国文化的精神

美学基本理论与美学研究的北大特色

物理与人类未来

天才与伯乐

中国的社会建设:挑战与回应

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实验与写作

科学研究贵在不断探索与创新

走进分子世界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与分享

数学、科学与技术

探讨中国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国际政治研究与中国对外战略求索 

关于文学课堂的追怀、重构与阐释 

创新与技术发展 

中国古代官阶的历史变迁 

“天下之中”与“日中无影” 

医学发展中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 

谈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与医患关系 

文明与地理

阐述机遇面前年轻一代的使命和责任

“权力政治分析”对于政治学研究的意义 

解读转型经济发展与法治政府 

考古学是什么 

植物科学的今天和明天 

在空间中穿行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及中国“外宣”面临的挑战

关于自我的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的思考 

小分子,大问题 

大脚革命

思辨与生命 

中等收入陷阱及其克服 

研究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从德国大学的理念和制度中寻找现代大学的突破

复杂性疾病的交叉学科研究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 

制度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海洋酸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物理学与新材料 

从平行公理到空间的弯曲扭结 

今天为什么需要鲁迅

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法治 

人生与创业 

文化发展与复杂性科学 

信息科学技术漫谈 

生物经济时代与中国医药发展的历史机遇 

下一次科学革命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公平问题 

纳米科技的前世今生 

北大人眼中的艺术人生和文化中国 

儒学创新的哲学反思

数学的发展与创新 

政府改革与创新的三个问题 

全球变暖与碳排放 

宗教的辩护理性和自我批评理性 

绿色善治促进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反思 

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研究 

天然产物启示录 

从西潮到东风 

我国两弹研制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 

伦理与人生

社会合作的制度基础

学科交叉,角色定位与挑战自我:以纳米电子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刑法前沿问题

当代科学思想创新的呼唤:复杂性思维

古代中西交往的历史回顾

徜徉在原子和分子的世界

哈勃图的思考

神经科学的新挑战、契机与人才培养

莎士比亚与现代文化

空天科技的材料发展:轻质、多功能、复合

对平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的思考

堆球的故事

西方流行理论再思考

协同效应与深新信

新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棉纤维伸长机制与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企业运行的环境与战略

计算机与智能

自由的科学与求力的科学

“权力”与“权利”的博弈与美国宪政的转型

我所经历的科研之路

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变革

力学:工程科学的基础

学术规范与文献引用方法

数学的价值

全球视野、中国情怀、北大担当

微电子:信息社会的基石

经济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淡水湖泊污染与治理

关于平等问题的政治哲学思考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

走向“活”的制度史

有机电子学:通往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外交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促进人类社会和文明进步的光学研究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风险探源

辅助生殖技术:科学与艺术

文学何为?

植物如何“看”世界

欧洲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从永贞革新到鸦片战争

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浅赏

论公正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唐代文人的追求与梦想

互联网+、服务化与创意传播管理

数据科学导引

政治学的公理

情绪面面观

学术研究的现代性与跨文化比较方法论

科学理性:思维逻辑进展及其论争

从网络空间谈自主创新

沙碛下的多元文明

通过计算机看分子世界

浪漫主义的深度

简单即美:科学研究中的量纲分析方法

人与河流

线粒体炫: 发现、分子机理与生物学意义

撩开基因空间表达的神秘面纱,展示交叉学科合作研究之密

大气污染防治:中国的探索与创新

孔子与老子

计算与预测

未来的维度

我快乐的化学路

地球科学和社会发展

读书、藏书与社会进步

战略家的战略思维:未来及对未来的管理

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创业

老子思想中的“有”与“无”

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

类脑计算机:理念与实践

气韵与节奏:20世纪上半期中西方理论交互影响的一个案例

人与野生动物:能否共存

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发展

因果推断与因果网络

地理学如何观察经济活动

心理与认知科学框架下的脑科学

文化兴国的欧洲经验

互联网与中国文化复兴

创新·融合·成长

近代英国的发展历程探析

兴趣、学术与未知:我对学术与创作的理解

代数几何的核心思想和问题

宇宙中的黑洞

发现中国社会:燕京学派的社会学志业

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二次融合

从太阳到地球

电影的本质:时空的再造

探索的动机

紧凑是怎样炼成的?谈谈集聚与城市

中国的社会不平等

十里八村:近代乡村社会与村民认知空间

中国社会结构框架的历史演化

历史学在现代知识体系中的意义

从量子物理到量子技术

资本论的完成与未完成

life at Single Molecule Level

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与应用

守护心灵 共建未来

利用高源分辨率排放清单评估我国大气污染变化趋势

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的哲学批判

宇宙中的炼金术

国家治理的问题意识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教育性意义

好金融 vs. 坏金融: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金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科学之器与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程序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走进公共卫生 共创健康中国

国家的政治哲学:从韦伯视角出发的思考

中国增长模式转型中的关键环境问题

浅谈力学与工程

新元素周期表:奇特的强子家族

论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影像转化

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反思我国临床研究管理制度

理性与非理性:经济学的新发展

关爱肠道,呵护健康

中国人谦虚人格的社会认知特征及其神经基础

追寻最早的中国

经济学的制度范式与中国故事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基础物性及其开发利用前景

工业体系与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中国大气污染的科学度量和评估

中国佛教的文化主体性

化学生物学:当化学遇上生物学

如何看待元朝?

万物的道理:从粒子到宇宙

关爱男性健康,迈向幸福中国

医生:科学求真,人文求善

中国新外交:机遇与挑战

中美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双循环

碳纳米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能源(油气)行业现状与未来展望

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速人-机-物跨界融合

新型全球化与中国企业智慧

医工交叉促进骨与关节医学技术创新转化

用自然科学方法解读古代社会历史

揭开水的神秘面纱:物理学新挑战

消费地原则与增值税地区间分享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临床医学与科学研究的思考

数据、智能与安全

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

第三代半导体:从半导体照明到功率电子器件

健康不平等及其决定因素

茶马古道:华夏民族对欧亚文明传播的一大贡献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们可以做什么?

漫谈学科交叉

从筷子到量子纠缠

恐惧与勇气: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意义

从地球空间到太阳系边际

液晶基智能高分子材料

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

口腔医学领域精确诊疗机器人的研发

民法典人格权编主要内容解读

从核酸疫苗的脂质纳米粒谈起

仅仅是浏览了

包罗万象的部分课程主题

小北都不由得惊呼  

哇,长知识了!

一起走进这堂课

(文末互动赠书,等你参与哦)


01

200余位教授开讲

大师云集的课堂

“才斋讲堂”是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跨学科、通识性平台课程,即“研究生科学精神与学科素养”。

“才斋”,意为人才汇聚成长之地。11年间,走进这里的讲者既有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师、知名学者,也有理工医领域的“两院”院士、杰出科学家,其中,“两院”院士就有43位。

有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内探“中国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机制”;有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外寻“从西潮到东风”的规律;有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松院士带领大家“走进分子世界”;有国际关系学院贾庆国教授展望“中国外交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有哲学系楼宇烈教授讲述“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温儒敏教授剖析“今天为什么需要鲁迅”……

先生们的报告或富于激情、或循循善诱、或广征博引、或发人深省,可谓是一场场学术的饕餮。

2018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将“才斋讲堂”150余讲课程以图书、音像的方式结集出版,为校内外读者呈现北大学者的学术思想精华,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瞿毅臻看来:


“才斋讲堂”多学科、长时间地系统记录了北大学者的精彩学术思想和成果,这批资料将在未来展现出宝贵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02

11年,220讲

跨学科的学术平台

理工医、文史哲、政经法等各个学科最新学术成果在这里碰撞火花,“才斋讲堂”课程内容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学术科研的方方面面。

 滑动查看部分讲座海报→ 


课程教学方法既注重基础理论,也重视研究方法,更贯穿了学术道德规范训练,从学科架构、学科发展、交叉与融合、研究与应用等方面,面向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解读学科奥妙。

课程特点



01

 重方法 

“研究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实验与写作”“我对学术与创作的理解”……主讲老师更注重通过对自身科研经历和体会的讲述,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同学们找到学术研究的方法,建立起科研工作必备的素养和能力。

02

 跨学科 

“从筷子到量子纠缠”“中国古代官阶的历史变迁”“宇宙中的黑洞”……从前沿科技到人文社科,从时政热点到国际形势,从语言文化到地理历史,打开了一览各学科奥妙的窗口,通过跨学科涉猎,激活同学们对本学科的学习与研究。

03

 聚热点 

“下一次科学革命 ”“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中美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双循环”……课程内容有的侧重于探究精微学理,有的侧重于加强国家关键领域的原始创新,有的侧重于解决当下的重要现实问题,将前沿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相融合,呈现不同学科的精髓与魅力。

04

 融思政 

“我所经历的科研之路”“我快乐的化学路”“机遇面前年轻一代的使命和责任”……从学术生涯到人生经历,从国家发展到全球视野,从学科历史到学术素养,“才斋讲堂”注重价值的塑造和精神的传递,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认准对的,就坚持去做。”回顾1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胡晓阳认为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便是“坚持”。


除了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停了一段,其余学期“才斋讲堂”均未曾间断过。这本身就是北大对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锲而不舍的坚持。



03

近4500名研究生选课

国内高校首创的培养模式

“才斋讲堂”开课11年来,来自全校各院系的近4500名研究生选课,旁听学生难以计数,在研究生中得到了广泛好评。

在十周的时间里,我在“才斋讲堂”老师们的带领下,思考我国的税收制度,探讨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也曾为自然演化的神奇和人类文明的交融而惊叹。它在每周四的晚上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可以暂时离开实验室的瓶瓶罐罐,离开一直报错的代码,去听一段从未听过的故事,去思考一些可能之前从未在意的事。才斋讲堂的存在更像是我科研生活中的一剂调味料,让原本单一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谷尔雪

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级硕士生

才斋讲堂”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了解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机会和正途,调和了研究生教育“专精深入”的特点,极大程度地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主讲老师们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分享和对学科精髓的提炼,让我们的研究兴趣和精神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徐彤

外国语学院2019级硕士生

我本科在伦敦大学学院所修的跨学科思维的前沿课程与“才斋讲堂”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宗旨不谋而合,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才斋讲堂”这一平台焕发出了中国的学术品格和学术自信,让人能感受到东西方学术声音带来的不同力量。

——施文纨

燕京学堂2017级硕士生

“才斋讲堂”于2010年9月由时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恩哥院士发起开设,以一门公共课涵盖研究生培养多个方面,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教学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在国内高校属首创,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姜国华教授说: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社会热点问题和学术研究前沿,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从以“才斋讲堂”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扩展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辐射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互动有礼

你对哪些主题感兴趣?你还想听到哪些北大学者的学术分享?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截至2022年3月28日20:00,评论区点赞留言前10位的粉丝,将获得《北大才斋讲堂》演讲辑1本!

* 图片仅供参考,演讲辑将随机送出


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文字:吴纪阳、练芷瑄

图片: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排版:李若愚

责编:昭花花


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又一人归来!


在北大,找到“成熟的自我”!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一起探索学科的魅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